公司新聞 |
|
|
行業新聞 |
|
|
|
港企調研:八成搞代工 九成缺勞工 三成想遷廠
|
一“朝”一“野”兩份珠三角港企調研
八成搞代工九成缺勞工工資升兩成三成想遷廠
南都記者辛靈隨著金融危機陰霾漸散,勞工成本卻日益上揚,珠三角代工企業到底情況如何?路在何方?
日前,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以下簡稱香港廠商會)和香港貿發局向南都提供了其不久前針對珠三角港企所做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以來,珠三角港企勞工短缺逾兩成,勞工成本上升17%,成為影響代工港企盈利的最大因素。為此,大部分企業打算通過提升技術、購買設備、研發產品等來升級,超過三成的企業則打算遷出珠三角,搬至周邊地區或省份。此外,一些大型生產商準備將部分低端生產程序轉往國外。
仍以代工為主
香港廠商會的調研涉及222家港企,其中160家目前在珠三角從事生產業務,調研報告主要以這160家為分析對象,主要來自電子、成衣、塑料、金屬、紡織、食品等行業,六成多采用獨資方式,并且集中在深圳、東莞和廣州三大地區。它們中的六成半在1985年至1999年期間首次赴當地投資,頗具代表性。
從業務營運方式來看,上述港企分為三個基本類型,包括oem、odm、obm。其中,oem(原設備生產)是指按客戶提供設計、規格和指定品牌制造產品;odm(原創設計生產)指自行設計、由客戶確認后再使用客戶指定的品牌制造產品;obm(原創品牌生產)則是使用自己的品牌進行生產或銷售。
調查結果顯示,oem仍是珠三角港企的主導業務。接受調查的159家港企中大多數(83%)都涉及oem業務,涉及odm和obm業務的企業亦分別占49.7%和37.7%。
如果按oem向odm、obm發展的階段來劃分,調查中處于obm、odm和oem階段的企業分別有60家、48家和49家,各占37.7%、30.2%和30.8%;三個發展階段幾乎是平分秋色。
然而,對比香港廠商會2001年的調查數據可發現,雖然涉及obm業務的企業,無論是在公司數目的比重還是obm業務占銷售額的平均比重均有所上升,但幅度輕微。對此,廠商會總結認為,時隔10年,港商在品牌業務上的實質進展并不算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亦反映品牌創建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知易行難。
勞工短缺逾兩成
根據香港廠商會的調研報告,今年尤其是4月份以來,跟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買家壓價等相比,勞工成本上升,是對珠三角港企最大的影響因素。同時,香港貿發局于今年4月所做的兩份調查,也得出同樣結論。
就該會調研的上述160家港企來看,目前在珠三角的員工規模平均為991人,略低于前兩年。根據加權評分,最令這些港企感到困擾的因素中,第一個就是勞工成本上升;其次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法規引致額外成本和風險、人民幣匯率變化的風險、買家壓價、勞動力短缺等。如果把勞工成本上升與勞動力短缺的兩項評分相加,可以看出,勞工因素的影響遠超其他因素。
160家港企中,150家即九成以上的港企都遇到勞工短缺的問題。如果按缺工率估計,整體的缺工人數為29517人,占160家港企在珠三角總員工數目的20.8%,即平均每家企業短缺197名工人。
根據香港貿發局于2010年上半年進行的調查,超過一半受訪公司表示,過去6個月它們或其供應商曾在內地遇到勞工短缺問題。
勞工成本上升17%
與勞工短缺相伴隨的,是勞工成本上升。據香港貿發局測算,過去6個月珠三角工資水平平均上升約17%,令總生產成本增加4%至6%。
今年以來,內地一些沿海省市相繼調高最低工資。而在港企集中的廣東省,2004至2008年間各市最低工資增幅由25.7%到35.6%不等。2010年5月1日起,廣東省的最低工資再次調高,平均增長為21%。香港中華廠商會對此的評價是:“一口氣追回了過去兩年凍結的幅度。”
驟然上調的工資,使不少港企壓力倍增。根據香港貿發局于2010年第一季和第二季進行的調查,遇到內地勞工成本增加問題的受訪者中,平均工資水平于過去6個月上升了約17%。
在不同行業的成本結構中,工資所占的比重各有不同。以制衣業為例,工資占總生產成本大約20%至30%,假如其他因素不變,過去6個月工資平均上漲17%,加上社保費增加,導致總生產成本上升4%至6%。
事實上,過去數年中國的勞工成本持續上升,已整體高于大部分亞洲新興產地的平均工資水平。香港貿發局為南都提供的資料顯示,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于2009年就日本公司在亞洲的業務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日商付給中國工人的平均工資約為每年4000美元,越南的水平約為2000美元,孟加拉國約為1000美元。
盡管如此,工資調高以及內地經濟的發展,使得離家在珠三角打工的勞工更期望工資進一步上升。香港貿發局調查發現,珠三角港企正因此面臨新的壓力,不僅需要調升工資水平以維持穩定的工作人手,而且人力資源管理也出現新問題。
三成企業考慮遷廠
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同時,過去一年,特別在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期間,珠三角港企還受到來自海外買家的越來越大的減價壓力。這使以出口加工為主的港企,原已微薄的利潤更見萎縮。
在香港廠商會看來,上述調查和數據,無疑再一次證明去年以來被論述過無數次的觀點,即中國勞工以低工資無限供應的神話已經破滅,珠三角以勞動密集、出口加工型為主的產業體系必須洗牌調整。
怎樣調整?大部分企業首先考慮的是升級。根據香港廠商會調查,今年采用提升技術、采用先進機器設備、設計研發產品等各種產業升級策略的企業,其比重大多比去年高出10至20個百分點。
另外,轉營貿易和搬遷的企業比重分別達14.4%和33.1%,均大幅高于2009年的6.6%和23.5%。接受廠商會調研的160家企業中,有53家打算搬廠,其中24家會遷往珠三角較落后地區,6家遷往環保工業園,亦有17家企業表示會搬遷到內地的中西部地區,例如毗鄰廣東省的中西部省份。
面對持續上升的勞工成本,除搬遷外,港企正興起另一種趨勢,即調整部分生產安排。據香港貿發局調查,一些大型生產商,例如鞋履生產龍頭裕元工業,打算把部分大眾化的低價鞋履生產,轉移到內地的內陸地區和其他亞洲國家。至于高增值和技術層次較高的鞋履,則仍在珠三角生產。
香港貿發局高級經濟師黃醒彪分析,隨著中國轉向生產高增值產品,廠家把部分低增值生產活動轉移到其他亞洲新興供應地,此舉可視為區域生產鏈的延伸。
觀察:中國勞工優勢依然強勁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中國勞工成本上漲,并如前述,已高于大部分亞洲新興地區,但幾乎沒有港企打算整體搬遷到國外。對此,香港貿發局高級經濟師黃醒彪分析,雖然中國勞工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也更勝一籌。據估計,中國制造業每名工人的平均產值明顯高于越南、孟加拉國和柬埔寨。中國制造業的勞工生產力增長,在亞洲新興生產基地之中也居于首位。
此外,與越南等地依賴進口不同,中國有不少發達的工業集群,上下游產品供應充裕,例如珠三角眾多的緊密聯系的批發市場,可充當不同生產商、零售商和客戶之間的平臺,減省其時間和成本。
一名在亞洲區采購產品的香港服裝采購員指出,東南亞國家可以供應大批量的簡單產品,成本較低。不過,假如是設計精良、需要較高技術水平、訂購批量較少和交付期較短的時裝,中國仍是首選的生產地,尤以珠三角為然。
|
作者:中國勞動關系網 |
來源:《南方都市報》 |
時間: 2010-06-08 |
|
中國勞動關系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凡本網的所有原創作品,包括標有“中國勞動關系網”版權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中國勞動關系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勞動關系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您因版權等問題需與本網聯絡,請在15日內聯系junbo@hr668.com. |
|
|
|